看過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 [20231120M#鍛思鍊文]
現在重新閱讀這篇心得,只能說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確實是一部會讓觀眾省思的好劇。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[原文寫于20190428]
[看過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]
在追完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之後,今早跟蛇仔爸又看完了《幕後特輯》。
蛇仔爸很驚訝地說:「有五十三分鐘,這麼長啊?」
我們原以為《幕後特輯》就是幕後花絮,聊一聊演員的角色心得,放一些NG畫面,結果五十三分鐘的特輯一樣抓住了我們的眼球。
我覺得《與惡》的特輯跟前面的十集劇情一樣重要,因為這個第十一集讓《與惡》想要闡述的、希望觀眾思考的故事背後意義更加完整。
《與惡》不僅在臺灣爆紅,更在對岸引發高度討論,他們聚焦的不只是故事的內容,還有思考:「我們能不能談、可不可以拍存在我們生活裡、身邊的惡?」
很高興我們臺灣能談也能拍,我覺得我已經是編劇的粉絲了。
看完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之後,心情很複雜,有很多的情緒、很多的糾結積鬱在心中,但是好像又很難一次說清楚。
我得把我現在想到的趕緊記下來:
News哥找到大芝時說:「我們都是好人,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,也不知道老天是想要我們學到甚麼。」 (略意)
許多時候,網民、媒體、旁觀者都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,社會公義被無限地擴張,幻化成張牙舞爪的模樣。像是前一陣子的新聞報導,在捷運上有民眾飆罵坐在博愛座上、看似身體健康無恙的女孩,而後者可能是因為懷孕或者是生理痛,需要一個座位讓自己身體上的不適得到緩解。民眾不明就裡,化身成正義魔人用極其狠毒的字眼惡意謾罵,最後自己反而成了加害者,甚至可能被網民肉搜。
或許這就是臺灣人的熱情吧,路見不平、急公好義,只是這樣的溫度不僅會灼傷他人,也可能會燒到自己,正義魔人可能會固執地說:「我是好人,在做好事,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?」
另外,就像劇中思聰反覆問的問題:「為什麼是我?」
生命並不全然是美好的,身體的殘缺與病痛、失去摯愛時的心碎,這些都可能會發生在你我的身上,而我們都會不斷地自問:「為什麼是我?」
而看到社工師喬平溫和、平靜地回答思聰:「也許是因為你比較勇敢。」
當下我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感動。
還有思悅拉著大芝站在店門口,要求大芝要像呼口號似地大聲笑出:「哈哈哈」
大芝不可置信地問思悅:「妳真的相信事情會變好嗎?」
思悅毫無懸念地表示相信。
思聰不一定比較勇敢,但他必須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疾病;思悅也未必全然地相信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好,但她必須強迫自己這麼想。
這就是人生,面對困境不是用說的那麼簡單,而是要身體力行、真正去面對,這除了需要勇氣,還需要足夠堅強的意志。
看到思悅跟大芝倆一起在門口大喊「哈哈哈」,我又是一陣鼻酸。
同時我還跟蛇仔爸說:「我猜依你的個性,你應該會像大芝一樣,不相信未來問題會改善、會變好。」
我想到當年為了生孩子我所吃的苦,心情有些激動:「可是我會試著像思悅一樣去想事情,因為我知道,如果我像大芝一樣悲觀,我也不會過得比較好。」
我是依靠著像思悅一樣的意志力,支持著我走過每一次的難關。面對困境的當下,我並不樂觀,我只是跟自己說:整天擔心害怕並不能解決問題,也不能讓我過得比較自在,所以與其活在恐懼之中,不如堅強度日。
人生是一場試煉,意外是日常的點綴、困境是打怪的關卡,有了這樣的認知,也許生活過起來就比較不累吧。
留言
張貼留言